在建筑防火与通风设计中,排烟系统的合理设计直接关系到火灾时人员疏散、安全救援以及火势控制的成败。排烟量的计算既是保证排烟系统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核心,也是符合相关规范与标准的重要技术环节。本文从排烟基本概念与作用出发,系统阐述排烟量的计算依据、计算方法、影响因素、设计取值与常见问题,结合规范要求与工程实践,提出设计建议与实施要点,旨在为从事建筑设计、消防工程及机电安装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排烟的基本概念与目标
排烟的定义与功能
排烟是指在火灾发生时,通过自然或机械手段将建筑物内部产生的热烟气、有毒气体和烟尘排出室内空间的过程。其主要功能包括:保证人员疏散通道和疏散楼梯的可视性与可通行性、降低建筑内烟温与有害成分浓度、为消防人员进行救援与灭火创造条件、减少火灾蔓延速度及降低建筑结构受热损伤。排烟设计的目标
排烟系统应尽可能维持疏散楼梯间、安全通道、避难层及人员集中的公共空间在火灾初期的可安全使用状态;在设计范围内,将烟气浓度和温度控制在规范允许的极限之下,并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按规范要求)保证排烟系统的有效运行,确保人员逃生和救援。
二、排烟量计算的依据与规范
主要规范与标准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排烟设计有各自的规范。在中国,常用的规范和标准包括: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及其新版或相关解释)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通风与空调工程设计规范》GB 50019(部分有关通风换气的要求)
《建筑防烟与排烟系统技术规程》或地方规程、行业标准等
这些规范对排烟对象、排烟方式、排风量取值、烟温、允许烟浓度及排烟持续时间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设计依据要点
排烟量的计算需基于以下重点参数与条件:
建筑的功能性质(如住宅、办公、商场、地下商业街、地下车库、仓库、剧场等)
火灾类型和火源特性:火源释放热量(HRR,heat release rate)或火灾发展特性(快速增长、慢速蔓延等)
排烟对象和分区:需要排烟的房间、走道、疏散楼梯间、裙房夹层、地下室等
排烟方式:自然排烟(依靠温差、压力差及开口)或机械排烟(风机排风或送—排风结合)
设计工况:如最大火源工况、最大可同时起火房间数量、首起火时或多点同时起火等
疏散时间与安全时间要求:规范通常规定在人员疏散所需的时间内保证可视与可呼吸环境
三、排烟量计算的方法与步骤
排烟量的计算并非单一公式可涵盖,常见方法有基于烟气体积产生速率的计算、基于烟气体积守恒和流体力学特性计算、以及经验公式或规范给定的取值法。下面按常用思路逐步说明。
基于烟气产生速率的体积流量法
烟气体积产生速率 q_v 可由火源的质量或热释放率换算得到。烟气的生成与燃烧物质、温度、含烃量等有关。常用关系为:
q_v = k * Q^(n)
其中 Q 为热释放速率(HRR,单位kW),k、n 为经验系数(具体取值应依据规范或实验数据)。在工程实践中,若无法准确获得HRR,可采用规范中规定的火源等级与相应的排烟量表值。基于温度与理想气体状态的换算
烟气体积受温度影响显著。若已知烟气质量产率 m_dot(kg/s),可依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换算体积流量:
q_v = m_dot * R_specific * T / p
其中 R_specific 为烟气的比气体常数,T 为烟气绝对温度,p 为绝对压力。该方法需要对烟气组成、温度和压强有合理估计,适用于较精细的计算与数值模拟。设计规范给定取值法
许多规范对常见建筑类型和空间给出推荐的最小排烟量或最小换气次数。例如:
地下车库常取每小时若干次的换气量或按每车位的排风量(如若干立方米/小时/车位)
商场某些公共厅区、剧场、电影院、会议厅等在发生火灾时需按规范给定的最大排烟风量或按空间体积的一定倍数来设置
此法便于工程快速设计并符合规范要求,但在非常规或特殊火源条件下可能显得保守或不够精细。
基于烟层形成高度的计算(防烟分层理论)
在大空间内,火灾产生的热烟气会上升并在上部形成烟层。为保证人员在下部“可用空间”内安全疏散,设计时需控制烟层顶面高度不低于安全高度。根据火源热释放率与空间尺度,可通过经验公式或流体力学模型计算烟层形成高度,并据此确定需要的排烟量以维持烟层高度:
V = A * v
其中 A 为排风口有效开口面积,v 为排风速度;亦可将排烟量与保持烟层高度所需的净烟排出速率联系起来。常见的半经验模型包括“热湍流喷射模型”与“烟柱理论”。疏散通道与楼梯间排烟计算
对于楼梯间和安全出口,其排烟目标是保证楼梯间在一定时间内无明显烟雾、温度在允许范围内。规范常规定楼梯间需独立设置防烟排烟系统,按楼梯间的有效体积和要求保持的烟温及浓度,计算机械排风机的排烟量,或按统一取值(如风机排量按若干立方米/秒或每平方米若干立方米/小时)来选择设备。
四、影响排烟量计算的主要因素
火灾热释放速率(HRR)
HRR 是决定烟气生成速率、烟层发展与温度的重要参数。高HRR 会导致大量高温烟气产生,需更大的排烟量与更快的排出速度。建筑空间几何形状与体积
空间体积、天花板高度、分隔结构、开口位置与大小会影响烟气扩散、烟层形成与烟气排出路径,从而影响所需排烟量。排烟口与送风口布局
送风与排烟的相对布置会改变烟流的方向与混合程度。合理设置送风可以通过向下压制烟层或形成气流推进烟气走向排风口,从而降低所需排烟量或改善烟气排出效率。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的差异
自然排烟依赖温差与风压,优点是维护成本低、无电依赖,但受气候与建筑开口条件影响大;机械排烟则可提供可控、连续的气流,但需考虑可靠电源、风机容量、耐高温性能及防烟防火阀门的配合。烟气温度与膨胀系数
高温烟气体积远大于冷空气,烟气的膨胀特性会使相同质量的烟气在高温下占据更大的体积,从而增加排烟量需求,且高温对排烟设备与通道材料提出耐高温要求。多源火灾与多间同时起火情形
在一些商业或仓储建筑中,规范可能要求按若干个房间或若干个火源同时起火情形来计算排烟量,导致更大排烟量的需求。
五、常用取值与工程实践建议
按规范或经验值选取风量
在工程实践中,设计人员常结合规范建议与工程经验采取分项取值:
楼梯间与安全疏散通道:按规范给定的最小排烟风量,如每层楼梯间的最小送/排风量值
地下车库:常按换气次数或每车位风量来取值(例如若干次/h或每车位若干m3/h)
商场、剧场等公共空间:依据空间类型和容纳人数按规范取最小排烟量
在采用规范取值时,还应考虑火灾工况的特殊性,适当修正或放大取值以增加安全裕度。
风机与管道选型注意事项
风机选型需考虑:
风机在高温烟气工况下的耐热性能(是否需要耐高温排烟风机)
运行工况下的风量-风压特性曲线,需满足系统阻力
备用电源与备用风机的设置,保证在主电源失效时系统仍能运行
排烟风机位置的防火分区处理与排烟管道的耐火要求
进出风口设置的防火阀、止回装置与防回烟设施
系统联动与控制策略
排烟系统应与火灾报警及防火分区联动,确保在探测到火灾时能自动启动相应区域的排烟风机、打开自然排烟口或开启排烟阀门。控制策略应考虑分区控制、优先级管理及紧急备用启动方案,并在设计中明确联动逻辑与试验检验方式。试验与验收
排烟系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风量、风压、联动控制和耐高温试验(必要时进行局部或整体耐高温检测),并按规范要求进行功能性测试与验收,确保实际风量、开口效能与设计一致。
以下为概念性示例,以说明计算思路(具体数值与系数应依据规范与工程实际修正):
示例:某商业层大堂体积 5000 m3,设计要求在火灾初期保持楼面 2.5 m 的清净疏散层高度。已估计火源 HRR 为 2000 kW,产烟体积速率按经验关系 q_v = C * Q^(2/3),假设 C = 0.1(单位换算后的经验系数),则:
q_v = 0.1 * (2000)^(2/3) ≈ 若干 m3/s(此处仅示例,实际应代入正确系数并校核单位)
设计排烟量需满足在一定时间内(如 10~20 分钟)将顶部烟层维持在安全高度和控制烟气浓度,故按 q_v 的数值选择排烟风机并考虑送风补偿、烟道阻力和安全裕度。
对于复杂建筑或关键工程,建议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模拟烟气扩散与排烟效果。CFD 可模拟不同火源位置、不同热释放曲线、送排风联合作用以及建筑复杂几何对烟流的影响。通过模拟可得到更合理的排烟口布置、风量分配与控制方案,同时优化通风与防烟分隔,降低工程造价并提高安全性。进行 CFD 分析时,需注意火源输入(HRR曲线)、热传递模型、湍流模型与网格划分的合理性,并结合试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
误将新鲜送风量与排烟量等同:在设计排烟系统时,送风与排烟的量并非总是相同,送风常用于压制与控制烟流,需考虑其对排烟流场的影响;简单将两者等同可能导致系统失效。
忽视烟气温度对风机与管道材料的影响:普通风机与管道在高温烟气下会失效,排烟系统需采用耐高温设备或设置冷却与隔热措施。
忽略联动控制与备用电源:火灾时常伴随市电中断,未配置可靠的备用电源(如消防应急电源)会导致机械排烟失效。
未充分考虑火灾初期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工况:排烟设计需覆盖火灾的不同阶段(起火、发展、全燃烧),并保证在关键疏散时间内系统可靠运行。
自然排烟依赖外界条件,易产生不确定性:在自然排烟设计中需评估风向、温差及开口效率,必要时结合机械排烟作为补充或备用。
海湾消防公司主营:海湾消防报警系统销售,消防设备安装,海湾气体灭火、海湾电气火灾、消防水喷淋系统施工安装,售后维修,海湾消防网站:http://www.gstxf.com/;海湾消防服务热线:4006-598-119


苏公网安备32058102002147号